——记2016年赴内蒙古开展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督抽查
2016年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督抽查实施第8检查组在内蒙古的监督检查工作于7月12日如期开展。本次检查相对时间紧且任务重,计划在6天之内完成3幅1:5000地形图样本图幅的内、外业检查工作。检查组在检查前认真学习了质量监督检查的有关法规、政策、文件、方案及技术标准等,在三处处长(第8检查组组长)的带领下,对技术准备、时间安排等方面做好了部署和安排,并备好记录表格和检查所需标准。检查组坚信,无论任务多艰巨,从容面对,迎难而上,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7月12日晚,全组一行6人到达呼和浩特,次日便召开抽查项目的首次会,检查组全体成员、受检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内蒙古质检站领导、内蒙古测绘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会议。组长阐述了抽检项目来源,随后宣读了《测绘地理信息质量监督抽查通知单》。受检单位详细介绍了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首次会后由组长和副组长对该项目进行抽样及样本封存。副组长根据套上影像的图幅结合表,与组长商议后从中选择了涉及居民地密集处、交通相对畅通处的三幅地形图。
随即在受检单位指定的办公室内开展内业检查。天气炎热,办公室里略显闷热,但这都不影响检查组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不提午休,没有怨言,大家甚至都顾不上喝水便开始分头查阅设计书、技术总结等资料。副组长依据项目设计书和实施方案制定了各个检查环节的工作程序、检验方法和评判标准,力争做到合理、合法、合标。任务越重,工作更要细致缜密,为了检查结论的正确性,检查出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反复翻阅资料确认无误。主要负责内业检查的女专家对于检查要点十分熟悉,我和主要负责外业检查的专家遇到疑问时就向她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相互学习交流,探讨问题从而统一评判尺度。协作不仅是检查组内部的,也得与受检单位配合,检查中遇到一些与国家标准要求不一样的问题、部分与设计书要求不一样的问题,副组长和内业专家就边检查边梳理并及时与受检单位负责人沟通,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修改要求。工作紧锣密鼓,时间也在飞快流逝,不觉间已连续检查近5个小时,天色将晚,办公室凉爽起来的同时,倦意也在袭来,但今天计划检查完的图幅还没检查完。大家纷纷表示晚饭可以推迟,务必做完工作。天气虽已转凉,干劲却又开始升温,隔壁受检单位的职工都已经下了班,整个办公楼变得安静起来,只有办公室内鼠标和键盘的敲击声仍不绝于耳。我想,这就是责任心的完美诠释了。检查组经过两天高效的内业检查,基本确认了内业问题及部分需要外业核实的问题,即刻准备开展外业检查。
说起外业检查,绝非游山玩水乐逍遥,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周而复始的加班才是主题。但这次我们遇到了新的困难:测区比较远。内蒙古地大物博,此项目测区位置距离内业检查所在的呼和浩特有1600公里之遥。长途跋涉,疲倦的行程令人无心欣赏沿途美景。全组于内业检查后第二天一早七点飞往乌兰浩特,中午到达机场后再驱车300余公里赶往距离测区还有60公里的扎鲁特旗县城,于下午到达并入住。
翌日一早便赶往测区抽样图幅所在地。到达距离目的地10公里的地方,遇前方水泥道路封闭施工,如果绕路则会拖慢工作进度。在和司机商量后,选择在未被封住的路边“草原”里新开辟一条新路,紧贴“断路”的方向前行。这里的“草原”并不是想象中的纯草,而是杂草丛生的低矮灌木丛,崎岖不平而且时不时还会遇到30多度的斜坡。在这样的路况下缓慢地颠簸了近两个小时后,终于到达了图幅所在地,一行人一路就这样被动地在车上活动足了筋骨,我与副组长打趣地说,“就当外业开始前的热身了”。
骄阳似火,大家工作起来也同样是“热情”饱满。副组长分配好外业巡视和外业精度检查的任务,自己和云南省质检站的专家一组、我和外业专家一组分头开展工作。
外业专家主要负责巡视检查,我主要负责精度检查。本次外业检查中,检查组事先通过充分调研,选择了云南站专家研发的大比例尺图质检软件,可在平板电脑上拍照、标记。平板电脑导出的记录也可在笔记本电脑上可进行修改、完善,仪器导出外业精度检查数据后在统计时可自动捕捉点,大大提高了外业质检的效率及内业整理分析的精准程度。当然,并不是只有软、硬件就够了,工作经验更是重要。外业专家手持平板电脑,凭借对地物的相对位置的观察,对测区地物定位的精准程度甚至强于GPS,不时在触摸屏上圈几个位置,拍几张照片作为标注及依据,测区的地物地貌仿佛在他眼中就是无数个点数据而已,视线所到之处脑海便翻译出数据属性及图上所对应的地理位置。对于图上的地物图式、上图指标更是烂熟与心,“这里遗漏铁丝网”、“堤表示不完整,实地还要向东北方延伸”、“道路交叉口位置偏移过大”、“一般堤错表示为拦水坝”、“漏表示陡坎”,等等。在他的指点下,我了解了很多外业巡视检查的要点,积累了不少经验。
外业精度检查在受检单位作业人员积极配合下进展得比较顺利,我依据实施方案选择出足够的平均分布在图上的平面精度检查点和高程精度检查点,现场指明位置并拍照在图上记录点号,同时请受检单位作业人员配合测点。副组长的工作量相对比较大,巡视兼顾精度检查,在选择测高程精度检查点的同时,恰巧发现了图上有一处漏绘了一条等高线,因为担心同类问题在这幅图中仍存在,他认真细致、任劳任怨,几乎走遍了整张图幅。外业质检不得马虎,尤其是在找可能是共性问题的时候。组长分别跟了两个小组,全面了解了外业检查出的问题,用相机拍下了大家外业检查时的工作照。照片里大家全变成了“黑人”,尤其是外业专家的胳膊,我们笑称之为“龙虾臂”。高温的作业环境下苦中作乐是缓解疲惫的良药。
那天的最后一张工作照定格在晚上七点,夕阳西下,大家脸上身上的汗水都已被草原上的风吹干,仿佛疲惫也一同被吹散,欢歌笑语,天涯碧草话斜阳。完成外业工作返回住处已是晚上,为确保整个检查工作有序进行,晚饭少许休息后,全组成员便马上开始用软件对测点数据进行精度统计与汇总、对巡视拍下的问题照片进行整理与分析。手机上日历显示是周六,但检查组早已经没有双休日的概念了,外业的工作安排就是名副其实的“白加黑、五加二”。组长晚上组织开会,听取每个组员叙述自己检查出的所有外业问题并归纳总结了主要问题、共性问题。
次日,检查组乘车前往通辽市。时间弥足珍贵,因此在车上大家还开了个碰头会,通过集体商议,确定了抽查项目检查出的内业、外业所有问题,并就问题与受检单位技术负责人逐一进行了沟通及确认,为末次会的召开作好了准备工作。
最终,在通辽市国土局测绘管理科的大力配合下,抽查项目的末次会顺利召开。会议通报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受检单位表态一定按要求整改。内蒙古质检站站长代表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发言,对检查组按计划要求实施、以事实为依据、以标准为准则的检查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全组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表示钦佩,并表示此次抽查后将进一步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内测绘单位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成果质量水平。
末次会后,检查组又匆匆踏上了开往长春的列车,去进行下一个项目的检查。从通辽至长春的列车是绿皮火车,车内设施陈旧、嘈杂闷热,空气里弥漫着各种不知名的味道和小孩的吵闹声,而这晃晃悠悠前行的征程却是检查组这几天最惬意与舒适的时光。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也从脑海中一路铺满了轨道。检查组6个人,从来自不同单位的同行,升华成并肩作战的亲密同事,大家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小难关,工作上不计较谁做得多些,生活上相互关怀,被蚊虫叮咬、被太阳晒伤在所难免,组里谁有药膏、防晒霜就拿出来公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我收获的难忘的回忆,除去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多了一份温馨。
组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积极地调整磨合队伍、动员大家,对于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安排得有条不紊,创建微信群便于大家交流、外业在测区吃饭时为大家夹菜、晚饭后为大家买西瓜、买洗衣粉等;副组长工作经验丰富,整个项目下来担任了多种角色,既是内、外业检查专家,又是技术负责人,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最后的把关;组内唯一的女专家克服了长时间坐车晕车的困难,工作起来就是“女汉子”,从不叫苦叫累,内业检查严谨细腻;外业专家对我细心指导,毫不吝惜自己在测绘外业中积攒多年的质检经验,外业时突发过敏性鼻炎却丝毫不耽误工作;云南站专家每晚都会对质检软件进行小修小补,不断摸索出最适合国检的“套路”,全力作好检查组的技术保障。大家都怀揣着对内蒙古国检任务的责任心,劲儿往一处使。
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家庭的照顾就难免会有所疏忽,外业专家的新家才开始装修、副组长年幼的孩子每天微信通话想爸爸、云南站专家刚结婚没多久……每个人心里几乎都深藏着对家庭的感谢与愧疚,这份情感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深沉、宽厚,夜里时不时接起家人的深情电话,也只能言简意赅地回复“就快回去了,我一切都好。”电话再甜美也不足以应付不能拥抱家人的遥远,转过身后擦干眼泪继续工作。测绘质检事业虽不显赫一时,但会一直存在,检查组每一次征程都在事业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用朴实的实际行动道出了这份责任与担当。
火车还在开着,侧首窗外已不再是草原,那些随火车行进一晃而过的田地、树木、房屋,飞驰消逝在远方,来不及看清楚。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本次内蒙古监督抽查工作也只是沧海一粟,不同的是,这份记忆将永远清晰地留在每位参与者的心里。日已偏西,我看到组长、副组长在过道旁边的座位商讨着下一项目的相关工作准备事宜,我听到后面女专家和云南站专家在交流检验经验,渐渐视线模糊在身边外业专家拿着的项目实施方案上……(王晓迪)